在沒有任何誘因的前提下,畢業後走向創業的學生不是多數。創業不是比賽,不是一份課堂作業。創業需要一顆改變世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心,如果不願踏入社會挖掘問題、著手解決,只願意待在被保護的情況下成長,創業是不會成功的。
「不小心跳進來上課的學生,可能就從這裡開始他的創業。」客製化履歷平台 Himelight 產品經理鄭依明就是自己口中不小心跳進來的創業者。而現在,他還不想跳出去。
臺大創意創業學程學員的封昀翰也一樣,還不想跳出創業的圈子。儘管已結束閱讀教育專案,也開啟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封昀翰仍然利用閒暇時間,接下舞台劇舞台監督(簡稱舞監)的職務,安排導演與觀眾、演員與觀眾間的距離;並須確保流程順暢,讓一齣戲順利營利。他解釋,舞監的工作其實類似創業的邏輯。必須先加入團隊,跟著劇組一起做出劇本,並一起接受市場檢驗。「市場接受的劇會賺錢,我們再繼續下一齣劇。」以前封昀翰陪國中小生閱讀,現在則伴劇團成長。
在學期間,封昀翰帶著團隊加入學校的創業育成計畫,與鄭依明所屬團隊一樣,同為「台大車庫」的進駐團隊。
如果將創業與學校教育兩者做排序,封昀翰是少數具備專案經驗後,才開始修課的青年。他想從學校體制內,反觀自己的創業歷程。
在修創業課程之前,國企系畢業的封昀翰,不乏商學方面的訓練。但他認為理解商業工具、以及應用於創業,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管理學院的思維訓練,學生通常是仰望品牌的角色,屬於下對上的關係。」封昀翰有些批判地說,管理學院是訓練做功課與做學問的人,無法教導學生創造品牌。
他以行銷研究為例,行銷研究必須取得大量樣本,經由統計數據的歸納,得出商業決策。但在創業時,「我們的客群就是那麼一小群,做行銷研究沒有意義。
「聆聽使用者在意的事才能更有效地打入市場。」封昀翰說。
封昀翰還說,參與創業課程的實作專案,讓他練習創業時更貼近社會的需求。安康社區是封昀翰實踐閱讀教育專案的起點。雖然安康社區位處「天龍國」台北市。一走進社區,眼前的景象彷彿來到另一個世界。有些房舍外牆崩塌;有些窗上的玻璃破碎;還有一些看上去杳無人煙,也許住戶搬離社區已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安康社區原是政府為了安置低收入戶而建立的平價住宅,如今的居民除了低收入戶外,也聚集單親家庭、身心障礙者、獨居老人等社會弱勢族群。
放學後,當其他同學準備參加安親班、才藝班,等著父母下班時,安康社區的學童,無處可去的情形更為普遍。這些學童可能遭黑道勢力吸納,而中輟學業。
封昀翰嘗試為安康社區的問題做出回應:為學童開設課後免費的閱讀課程,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不一樣的文學作品,也有機會翻轉人生。
創業就是動手做
封昀翰的眼神望向遠方,徐徐地說,創業著重在「Give and Take(付出與接收)」的過程。他在安康社區看到學童課後學習的問題,他接收了問題,不斷地思考自己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付出什麼。
2015 年 12 月,台灣第一場創業教育論壇在台北舉辦,會中邀請兩岸三地大學老師分享創業教育經驗。臺灣大學創意創業中心主任李吉仁多次指出創業教育的核心是讓學生發現「問題」。儘管創業教育至今沒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但「如何讓學生從發現問題到醞釀創業的初心,這件事情可以做的。」李吉仁說。
李吉仁認為,只有實做才能讓學生從問題裡面看到機會。「唯一的答案就是動手做。」李吉仁說學生可能以為某些問題有標準答案;有參考書;或是可以問別人。事實上都沒有。
李吉仁在課程設計上編排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觸發學生的思考、打開眼界;他並且加入實踐課程,學生要花一年時間,跟著老師走過創業的歷程。
封昀翰認為,創業專案重要且有趣的地方,在於「讓學生看到社會的問題後,必須找到方法解決,過程中還可以找到一群人一起做。」
參與專案之後,有些學生也許從沒想過創業,但現在也開始想創業;也有學生也許想晚點創業,但發覺可以早點行動;有學生原本覺得自己可以創業,後來發現並不適合。
所謂創業的成功率,是創業成功者除以投入創業者。當提高成功率的焦點聚集在如何增加分子時,大眾常容易遺忘如果刪減分母,也會提高成功率。
「如果一個人經歷創業教育,發現自己不是這塊料,恭喜他做對了。」上海交通大學創業學院副院長桑大偉說,讓每個人找到他最適合的位置,才應當是創業教育的目的。
在沒有任何誘因的前提下,畢業後走向創業的學生不是多數。創業不是比賽,不是一份課堂作業。創業需要一顆改變世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心,如果不願踏入社會挖掘問題、著手解決,只願意待在被保護的情況下成長,創業是不會成功的。
李吉仁也認為大學有必須要提供學生新的環境,讓他們知道創業也是一種可能性。「我們的使命是激發學生的那顆心,」李吉仁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