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工作空間刮起風潮之前,商務辦公室是小型企業或個人工作者的主要辦公選項。儘管共同工作空間與商務辦公室外觀上差異不大,但前者更注重「互動性」,而不是傳統商辦分租的小型辦公室,團隊彼此間互不相識。
從台北西門捷運站六號出口,朝武昌街的方向走去,途經幾座絢爛花俏的招牌,匆匆與來往行人打過照面,五分鐘的腳程,便來到西門町「電影街」。遠處環河快速道路旁林立十來間五金店面。附近街道一側,矗立著色彩斑斕的電影海報;而另一側,那幢透著粉橘暖光的老舊樓宇,便是卡市達創業加油站。
承載風霜的建築物,與推陳出新的電影、生活必需的五金商品,混合成突兀卻也和諧的氛圍。卡市達創業加油站營運長詹宇帆說,當時刻意選在這個地點創立卡市達,就像共同工作空間裡的團隊,同樣地多元繽紛。
卡市達創業加油站經營「共同工作空間」的服務。室內保留原屋主設置的廚房,三層樓的格局,目前約有 15 人進駐。平面設計師、配音師與滾出趣、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哲學新媒體等新創團隊都立基於此。
共同工作空間興起
在共同工作空間刮起風潮之前,商務辦公室是小型企業或個人工作者的主要辦公選項。儘管共同工作空間與商務辦公室外觀上差異不大,但前者更注重「互動性」,而不是傳統商辦分租的小型辦公室,團隊彼此間互不相識。
據顧問公司 Emergent Research 統計,全球共同工作空間的數量急劇增加中,今 (2016) 年全球約莫有 1 萬 1000 家共同工作空間。待 2020 年時,預估將有 2 萬6000 間。
「轉換環境,靈感比較多。」在台北市內湖區任職的工程師林冬晴(化名)笑著說。
他與朋友相約在創咖啡討論專案,偶爾抬頭環顧四周,他看見其他創業者認真的姿態,彼此交換眼神打氣。他覺得這裡跟平時辦公室死氣沈沈的氛圍大異其趣,工作伴隨咖啡香與舒適的環境,效率好多了。
從上市櫃公司特助到自己創業,創咖啡創辦人楊育明認為,共同工作空間興起,喚起更多人思考工作的本質,工作不再是侷限於辦公室作業的概念,工作的目的是讓人際間有更多連結,並發揮個人天賦。
三年前,DOMI 綠然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胡德琦開啟她的事業。創業之前,她長年於北京工作,因職務所需,她經常出差於米蘭、阿姆斯特丹等地。胡德琦回憶,除了與客戶開會之外,多數時候她會在當地共同工作空間─ Impact Hub 短暫停留,一方面處理職務,一方面與當地的工作者交流互動、獲取產業趨勢。當 Impact Hub 將於台北開設分支時,恰逢 DOMI 辦公室租約到期,胡德琦隨即與 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暨業務經理陳昱築聯繫,成為該共同工作空間的第一支進駐團隊。
「這裡提供年輕人較低成本的空間。」胡德琦說。她認為個人工作者或是新創團隊在共同工作空間的機制下,能夠共同分攤租金的成本。然而,仔細比較下來,共同工作空間的收費雖然較低廉,但還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以 CLBC(Ching Long Business Club,慶隆商社)大安本館為例,共同工作空間租金一天為一人 800元、一個月則是 6000 元的費用,乍看之下,新創團隊能以等價在北市郊區租間小套房。
CLBC 發起人林育正形容共同工作空間與便利商店一般、賺的是消費者的「方便財」。便利商店的商品與超市、網路電商無異,售價又高,但「當你臨時需要協助或資源,便利商店 24 小時為你敞開大門。我們也是一樣。」林育正說。
發揮綜效
在卡市達創業加油站裡,創業者免除繁瑣的進駐申請。這裡與育成中心不同,經營者不用團隊規模、知名度做篩選,要了解進駐者適不適合,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聊天。
「人,是把大家聚在一起的關鍵。」詹宇帆說。他領著團隊善用房東留下的廚房,藉由輪流煮飯、分享美食的方式,促進不同團隊交流。而 Impact Hub Taipei 則利用雙數月舉辦「Sexy Salad」(性感沙拉)的活動,於午餐時間邀請社會企業創業家分享經驗,也增加跨界合作的可能性。「如果進駐者不願意與他人聊天或分享,要求他參與共同工作空間舉辦的活動,他會很痛苦。」同樣以聊天方式了解新創團隊的陳昱築說。他的想法是,在共享空間裡,不能坐等他人分享,付出才會有收穫。
胡德琦認為,共同工作空間經營者不能淪為空間的提供者而已,「共同工作空間的靈魂是 host(主持人),」她說,主持人必須了解進駐者的特性及優缺點,才能起到串連的作用,「把綜效 (synergy) 做出來,」胡德琦表示。
胡德琦回憶,他進駐 Impact Hub Taipei 之際,與陳昱築共赴米蘭參與社會企業世界論壇 (Social Enterprise World Forum, SEWF) ,回到台灣後,與之共同發想心得講座,分享尤努斯博士主講的「三零」理論─無貧窮、無碳排、無失業。過程中,也在胡德琦的心裡種下對「B 型企業」認同的種子。儘管當 DOMI 團隊進駐於 Impact Hub Taipei 約莫一年的時間,因組織擴編、空間不敷使用,遂於今 (2016) 年六月離開,在相距約 500 公尺的大樓內布置新辦公室。但胡德琦參與發起的 B 型企業認證,則由概念逐漸發展成專責團隊,目前進駐於 Impact Hub Taipei 之中,繼續推動「共利、共好」的企業永續經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