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接觸過創業 ,即使未來不再創業,也能理解他人創業的原因。」創業之後的人,更能抱持對創業者的同理心,不會任意否定他人的想法。
「如果悲觀看待創業,我怎麼會去做呢?」電商平台 Gold Rush 創辦人胡丁友笑說。一年多前,開始創業的他,心高氣傲,總以為市場前景看好,仰仗自己的聰明才智,他一定會成功。實際走過一遭後,胡丁友才發現,創業要成功,困難重重。
胡丁友坐在窗邊的位子,時不時看看窗外,邊說著創業的經歷。午後雷陣雨敲打著窗台,雨滴沿著縫隙,順牆而下。過幾天,他即將前往上海,尋求大企業的職缺。
他選擇大公司,而不是曾經待過而熟悉做事方法的新創團隊。如今的他,對於新創感到有些疲乏。他想,新創公司讓他看到過多枝微末節的事,無法提供他豐富的產業知識。「不如去大公司,當你在產業龍頭的位置,視野才會寬廣。」胡丁友說。
比起同齡的大學生,胡丁友談吐間顯得務實。結束創業的他,吸收了經驗,卻也遺失了曾經共同打拚的夥伴。他回憶,在 Gold Rush 營運後期,產品一改再改,負責網站 UI (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設計)的朋友,越來越多遲交、遲到的狀況。
於是,他開除了夥伴,另外一名夥伴也繼而離去。最終,當廠商單方面撤銷合作關係,一夕之間,團隊分崩離析、所有付出歸零。
人事是創業障礙
新創團隊早期資源不充沛,夥伴的品質泰半決定之後發展的潛能。Fitrip Travel 運作初期,由於創辦人趙勇翔與夥伴都不熟悉網站架構,有意將平台外包。於是,趙勇翔在 BBS 創業板張貼徵才公告。緊接著,在自己面試經驗也不多的狀況下,糊里糊塗地和前來應徵的工程師達成協議,並將網站授權對方設計。
按趙勇翔預期,網站完成後,Fitrip Travel 隨即步上正軌,開展業務。但趙勇翔與工程師之間的溝通摩擦不止,導致網站進度一延再延。「我們合作得很不愉快,爭取教育部補助應達成的 KPI (Key Performance Index,關鍵績效指標) 不斷 delay(延遲),後來毅然決然請他離開。」趙勇翔說。
這一拖延,團隊失去與消費者線上的溝通平台。趙勇翔不忍放任創業計畫萎縮,於是帶著團隊,從實體管道向學生銷售旅遊行程。
一開始,Fitrip Travel 多半接手旅行社滯銷的產品。冬季時,他們在校園附近向大學生兜售澎湖旅遊,台灣學生知道澎湖冬季東北季風刺骨,並不領情。但,他們不氣餒,轉往尋找外國交換學生,去體驗澎湖冬季的美。
「後來真的有賣成,但每天想破頭,非常痛苦。」趙勇翔回憶。
接連發生徵才不慎與產品滯銷兩大問題,都沒有擊倒 Fitrip Travel。反倒是趙勇翔入伍後,團隊失去領導方針,成員各奔東西,終告暫停創業失敗的案例太多,人事幾乎是最普遍的問題。線上解題平台 ScoreMaster,也曾遭遇團隊人事及業務的變動,創業計畫嘎然而止。
「我的確是憑著一股衝動,」現為 Dcard 產品經理、時任 ScoreMaster CEO 的林懷宇邊說話邊搔搔頭,強調自己加入團隊的過程欠缺思慮。空降團隊執行長的位置,林懷宇面臨的挑戰接踵而來。
他必須與團隊成員快速建立互信,調整彼此的工作步調、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再者,雖然他抱著滿腔熱情加入,但林懷宇坦言,自己其實並不清楚 ScoreMaster 的願景。「周遭每個人都期待你表現領導能力、展露無比信心,其實沒有這麼容易。」那時的 ScoreMaster,在林懷宇的帶領下,團隊向心力日漸疏離。
此時,成員中具有程式撰寫經驗、負責網站架構的人,因生涯目標不同,相繼退出,情形更是雪上加霜。重塑團隊文化的同時,林懷宇還得硬著頭皮,學寫程式。宛若燙手山芋的創業情景,林懷宇曾經認為,ScoreMaster 當下結束會比較好。
跌倒再爬起
所幸,在他結束 ScoreMaster 之後,林懷宇愛上寫程式,自己非常享受「只要一台電腦,就能從無到有」的感覺。並因先前在 AppWorks 創業加速器認識 Dcard 創辦人,對創業的想法有志一同,林懷宇於是加入該團隊。林懷宇從 iOS 工程師到產品經理,儘管繞了一圈,他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
「因為接觸過創業 ,即使未來不再創業,也能理解他人創業的原因。」台灣大學創意創業學程副主任張世宗說。他認為,創業之後的人,更能抱持對創業者的同理心,不會任意否定他人的想法。
遭遇創業失敗的胡丁友,當時一心認為台灣的創投比不上美國。於是,他申請加入 500 Rookies (矽谷種子基金暨創業加速器 500 Startups 在台灣培訓學生創投基金人)的學生投資人計畫,學習用創投的眼睛看新創團隊。
「後來發現是以前的自己不夠爭氣,」胡丁友說。如今的他,氣燄小了,格局反而變大了。
轉念看創業
他和自己約定一年的時間創業,利用大四的時間,減少修課,投身創業。「成了就成了,不成就收掉,反正也沒有太大的成本。」看似瀟灑的話語背後,胡丁友其實有點著急浪費掉的時間。他也開始在網路上分享創業的所見所聞。
他想,倘若他沒有將一年來的失敗經驗分享出去,也許其他人會重蹈覆轍,社會便損失了好多個一年,整體效益無法提升。創業是從 0 到 1 的過程,「學生創業是從 0 到 0.1,但因為我的文章,可能可以讓其他人從 0.5 開始走。」胡丁友說。
同樣也是從創業者轉為創投的矽谷創投 Quest Venture Partners 亞洲合夥人陳泰谷,換個角度看創業生態圈,他也有收穫。
「即使創業過程中,會有許多挫折、失敗、爭吵,我都非常享受。」陳泰谷言談間,似乎想說明自己是天生的創業者。也因此,當系上同學畢業後紛紛投入職場,成為工程師,陳泰谷毅然地展開他的創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