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小孩藉表演釋放對媽媽的愛 謝盈萱樂當「沙發馬鈴薯」放鬆抒壓

【台北訊】金馬影后謝盈萱主演電視劇《俗女養成記》,以詼諧溫暖的劇情,詮釋六年級女生的成長史。上週六《俗女養成記》接檔《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在公視頻道播出,每分鐘收視最高達 1.34,兩集共計81.74萬人收看,熱度不減、開出亮眼成績。

劇中「陳嘉玲」(謝盈萱飾演)與媽媽(于子育飾演)的互動真摯也直接,真實生活中,謝盈萱形容與媽媽的關係是「媽媽以前嚴厲,等我長大之後她反而越來越像小孩,現在則是我對她比較嚴格。」坦言工作需要耗費大量腦力,有時候少了跟家人溝通的動力。但透過《俗女養成記》最後的母女和解戲中,將對媽媽的情感表達出來。與「嘉玲媽」對戲時的台詞「你會失望嗎?」在第一次讀本後就觸動謝盈萱的心。

Continue reading →

暖心閨密陳竹昇指導台語台詞 「國民媽媽」于子育險遭耳機線繞頸驚魂

【台北訊】以《俗女養成記》榮獲今年第 55 屆金鐘迷你劇集女配角獎的于子育(琇琴),透露劇中飾演夫妻檔的陳竹昇,是她的台語老師,也是她的好閨密。本週六晚間九點起,《俗女養成記》將接檔《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在公視主頻道播出。

于子育曾與陳竹昇在綠光劇團《再會吧 北投》飾演一對夫妻,再次於《俗女養成記》搭檔演出,無形中已有好默契。于子育透露,陳竹昇心思細膩、待人溫暖,既會演也會指導表演,無話不談,感情好到像「閨密」。

Continue reading →

進擊的小編!有溫度的社群營造秘笈大公開

在 2020 年 7 月此刻,我的臉書打開來一共追蹤按讚 274 個粉絲專頁。假設每粉絲專頁有一名小編,且平均每週每粉絲專頁發 2-5 篇貼文,那麼,一週後,我可以收到來自約 548-1370 小編撰寫消息文案。這個數目儘管不是每個粉絲專頁都活躍,應該稍減一些,但也不會每個粉絲專頁每天只發一篇文,遑論粉專往往不會只有一名小編。

小編,一點都不小

早上醒來滑滑手機,睡前闔眼前最後一個畫面停留在泛著藍光的螢幕上。隨著社群媒體佔據我們眼球的時間愈來愈長,小編發文頻率提升,貼文的內容成為了帶風向、品牌形象建立的窗口,以及第一時間與消費者互動的媒介,拜科技之賜,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前所未有地更近了。當然,經常成也小編、敗也小編!多少次品牌的公關危機是從小編有意無意的話語開始挑起,終結於另一篇在社群上發燒的公關聲明、或是道歉啟事。

營造出「人」的性格

社群平台上的貼文,在表情符號的使用、語氣化成文字的轉換下,有時候可能成為誤會的來源,究竟應該怎麼做可以讓社群越來越活絡呢?以下整理幾個 Tips ,腦力激盪下協助你/妳營造出有溫度的社群喔!

Tip 1. 真實體驗,街訪、素顏、突擊!

通常上鏡頭、打廣告宣傳,直覺想到的是明星代言人盛裝登場,在鏡頭前推銷品牌,但如果反其道而行呢?社群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的即時、簡易操作與日常化,社群上的影片可以是素顏的、可以是街頭突襲的,這樣的日常感營造出一種連結起消費者的貼近關係,如同最近臉書時常推播的「嘎老師 Miss Ga」接唱影片,她是專業歌唱教學老師,走上街頭尋找路人接唱流行歌,引起社群廣大的迴響,讓歌唱更貼近生活,間接打響品牌。

「嘎老師 Miss Ga」走上街頭尋找路人接唱流行歌,引起社群廣大的迴響,讓歌唱更貼近生活,間接打響品牌。

「嘎老師 Miss Ga」走上街頭尋找路人接唱流行歌,引起社群廣大的迴響,間接打響品牌。

Tip 2. 利用「五感」描摹氛圍

五感指的是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利用五感描摹產品特色,創造出消費者的想像空間,進而刺激圈粉或購買的渴望。視覺與聽覺相對其他感官是較為容易的,影音的使用,使得情境更容易被設計。360 度照片、AR 的運用,也是一個不錯的輔助工具。但,你可能會想,已經在社群平台上,隔著螢幕怎麼做到觸覺、嗅覺、味覺呢?這可能就得看小編的功力了,在鍵盤上敲敲打打,利用抒情、摹寫等的方法,或是文案圖片/影像中演員的出色演技,讓人感受得出身歷其境的嚮往。

Tip 3. 手寫字跡

手寫是 Tips 中,我認為 CP 值最高的方法了!如果今天想傳達的是一句簡短有力的話語,或是品牌 Slogan,用手寫可以達到令人備感溫馨、柔軟的效果。舉例來說,防疫期間 #ThankYouTeamTaiwan 的社群串聯活動,利用 hashtag,加上手寫的感謝!在一片花花綠綠的資訊海中,樸素卻留下深刻的印象。

防疫期間 #ThankYouTeamTaiwan 的社群串聯活動,利用 hashtag,加上手寫的感謝!在一片花花綠綠的資訊海中,樸素卻留下深刻的印象。

羽手好手戴資穎貼文感謝防疫台灣隊,手寫筆跡建立起溫暖的感受。

Tip 4. 善用人的缺點

人通常都會隱惡揚善,公關操作也是,不過社群營造時,適度釋放出一些與品牌無關痛癢的壞毛病,可以達到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讓品牌不再那麼高高在上、遙不可及。注意!這裡的缺點是一些微小的壞習慣、壞毛病,但不能是與品牌直接關聯的缺點,不然前一篇說自家品牌好「這面膜讓50歲阿姨膚質回春,像28歲少女」,下一篇又說「哎呀!前一篇誇大了其實那 1500元一片的面膜可能要多敷效果才看得到,大家多買一點喔!」自打嘴巴,反而讓消費者不知所措。

Tip 5. 平凡小事、發發牢騷

例如週日晚上發文時搭配「對抗 Monday Blue的法寶」、晚上十點「我還沒下班!社畜要去吃晚餐」一些平凡帶有小苦小痛的事情,也是營造「人」的發想方向。此外,還有如節慶過後胖了幾公斤、連假前的補班週六等,也是小編可以拿來發發牢騷,產生社群共鳴的題材喔!

Tip 6. 對話感、手機App截圖

利用對話截圖,讓消費者順著對話的脈絡走進故事中,創造出親近、看著朋友聊天的感覺,之前選舉期間也有社群小編是走這個風格,頗受好評。變化的型態如群組對話,參與者多人以上,各有各自的性格,消費者以鳥瞰的方式觀看對話的推展。

Tip 7. 時事

如果以上六個 Tips 都有用過了,還有「時事」可以增進社群的溫度!從颱風來襲前的叮嚀,新政策推動的懶人包解釋等,搭配口語化的文案,都可以讓社群的營造充滿溫度。

社群演變至今,已經不再是一個單向的訊息發布平台,當消費者對社群有感、願意跟你分享或回應貼文時,就是邁向有溫度社群營造的第一步。而拉近消費者的距離,讓消費者產生對品牌的好感進而消費,也是小編的成就感來源、小編工作最大的收穫之一。

温貞菱、江沂宸《潘朵拉》詮釋性感直播主 兩人眼淚化作一串淚珠直喊幸福

【台北訊】公視新創電影本週日播映深入網紅直播生態的驚悚懸疑劇《潘朵拉》。劇中演員温貞菱、江沂宸、梁以辰飾演性感直播主,為戲下足功夫。

温貞菱透露,為了做足角色功課,買了直播道具環型燈、麥克風、耳機等,在家錄影練習直播。他也註冊直播網站帳號,觀看各種類型的直播主,模擬平常說話語氣,以及被贊助時會說的用詞等。温貞菱表示,「我因此喜歡一個直播主,覺得她很可愛,每天都會等她上線,刷禮物給她。她還會喊我的ID、跟我的ID問好,一直到拍完《潘朵拉》後兩個星期,斗內(Donate)她我的帳號中最後的金額與她道別。」

「狼人殺女神」梁以辰則是觀摩身邊厲害的直播主朋友,「他們對粉絲親切,也很會撒嬌,把粉絲當成男朋友的感覺,就去揣摩。」在《潘朵拉》中,梁以辰飾演當紅直播主,教導原走清純路線、由温貞菱飾演的可晴如何「吸粉」,還刻意拉低可晴領口險害走光,並在温貞菱激情橋段鋪排時敲邊鼓。梁以辰說:「建構角色背景時,高中時大家都說可晴是校花,那時劇中的我不會打扮也沒自信,心裡產生忌妒而扭曲,所以帶著報復心態去面對可晴。」

江沂宸繼《20之後》再次飾演直播主,他在戲中身份虛實交錯耐人尋味,類似主角可晴閨蜜、又與他發展出些許曖昧。江沂宸表示,導演讓他模仿温貞菱的動作或習慣,江沂宸笑說,「有一場哭戲温貞菱躺著,我的眼淚滴到温貞菱的眼睛裡,這樣意外的瞬間我們都有點嚇到。」温貞菱則回應,「從我的眼睛流出兩個人的眼淚,那一刻在戲裡感到幸福。」

下戲後三人私下感情也好。温貞菱透露,拍攝完後三人還是會相約一起去爬山、運動、露營等活動。梁以辰表示,「還不認識温貞菱時,覺得他有仙氣,不太敢親近,一起拍第一場戲的時候,他稱讚我的指甲好好看喔,突然有覺得仙女返回人間的感覺。比較熟後才發現她很豪邁,越相處越有魅力的人。」

《潘朵拉》由導演吳兆鈞、李原僑執導,新生代氣質女神温貞菱、江沂宸及梁以辰同台飆戲。片中温貞菱嘗試特殊化妝演出清純少女可晴的悲慘遭遇,靠著閨密(江沂宸飾演)幫助,一躍成為當紅直播主。但同時她也被成名慾望吞噬,與閨密惡言相向、有多場內心的糾葛與掙扎。

公視新創電影將於4月26日晚間十點起一連放映《編劇頭很痛》、《潘朵拉》、《最後一次溫柔》三部短片。

遠洋移工悲傷征討《第一鮪》 大鶴起肖《編劇頭很痛》 直播場上温貞菱江沂宸較勁 《潘朵拉》秘密藏不住

【台北訊】公視新創電影短片將於4月19日與26日晚間十點起,連續兩週末播映六部短片,其中四部為新作,兩部為精選過去作品。選題涵蓋探討移工議題的社會寫實劇《第一鮪》、深入網紅直播生態的驚悚懸疑劇《潘朵拉》,金獎編劇執導描摹將執行槍決法警複雜心理的《大吉》、諷刺當前影視產業困境的職人荒謬劇《編劇頭很痛》,兩部精選則是刻畫除夕夜期盼家人回家心情的《年尾巴》,以及活屍病毒肆虐下更凸顯親情深刻的《最後一次溫柔》,取材多樣、切合時代氛圍,新銳導演挑戰觀眾的勇氣更值得期待。

在導演孫介珩執導的《第一鮪》中,由曾獲金鐘戲劇節目男配角獎的游安順在戲中演活討海人的無奈。本片在狹窄漁船上拍攝,演員及拍攝團隊得上演習課取得證照才出海,艱困的拍攝環境培養出革命情感。游安順表示,很喜歡拍攝團隊的互動,以及導演對環保議題的重視。本片從一艘遠洋漁船捕捉黑鮪魚的任務開展,寂寥的工作環境使得船上所有喜怒哀樂都被放大,迎面而來的卻是一場悲劇。

《潘朵拉》由新生代氣質女神温貞菱及江沂宸同台飆戲,搭配梁以辰的出色演出。片中温貞菱嘗試特殊化妝演出清純少女可晴的悲慘遭遇,靠著閨密(江沂宸飾演)幫助,一躍成為當紅直播主。但同時她也被成名慾望吞噬,與閨密惡言相向、有多場內心的糾葛與掙扎。本片由導演吳兆鈞、李原僑執導。

《大吉》導演靳家驊曾以《女兒練習題》入選東京短片影展,編劇執導電視電影《夏之橘》獲文化部優良劇本獎、並獲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編劇獎。在短片《大吉》中,導演靳家驊關注法警與人權議題,排除萬難訪問法警。本片由游安順飾演將執行死刑的法警,並從一個爸爸的故事出發,剖析這群平日不配槍的法警,在面對執行死刑時的掙扎與無奈。

陳柏宗執導的《編劇頭很痛》則由2019 台北電影獎最佳男配角林鶴軒(大鶴)擔綱演出新手編劇的角色。為了揣摩歇斯底里的編劇神態,大鶴笑稱自己「血管都要爆了出來」。片中滿懷編劇理想的他,原是王家衛的信徒,奈何敵不過現實與收視率壓力,在製作人催促中,劇本在半小時內,被迫從《花樣年華》修改成誇張的台語八點檔劇情。《編劇頭很痛》搭配本土劇美魔女丁國琳、嘻哈王子李英宏、新生代氣質女星江沂宸,以劇中劇的方式,一人分飾多角爆笑演出,反映台灣影視產業現況及底層勞動的辛酸。

由潛力新秀導演楊婕帶來的除夕懷舊奇幻作品《年尾巴》,透過成熟的運鏡與場面調度,加入導演自身對於新年與兒時成長經驗的個人情感,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瘋狂橫掃國內外影展,讓觀眾可在頻道上再次回顧。
由吳宗叡導演執導的《最後一次溫柔》,榮獲第54屆金鐘音效獎。本片描述活屍病毒侵擾台灣,呼應近期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結合喪屍電影與鄉土親情,巧妙勾勒上一輩人愛在心裡口難開的可愛性格,一再刺激觀眾淚腺。

公視新創電影將於4月19日晚間十點起放映短片《第一鮪》、《大吉》、《年尾巴》,4月26日晚間十點起播映《編劇頭很痛》、《潘朵拉》、《最後一次溫柔》。

踏上電視台品牌行銷的第一步:影視內容的行銷推手,是怎樣的工作經驗呢?

目前在公共電視已有半年的時間了。記得當初在應徵公視職位時,很想知道工作內容的評價、公視上班環境等資訊,但在網路上能查詢到的資訊卻十分有限,也因此打鐵趁熱,想在工作之餘將所見所想逐步整理起來,也提供未來有志從事電視台媒體工作、或對品牌行銷、媒體公關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簡介一下我的背景,我是台大國企系、台大新聞所畢業,公視到職前,曾在以AI技術聞名的科技公司擔任兩年的分析師,分析可供流量變現的數位廣告版位成效。 2019 年四月初離職後,約於四月中到公視任職。

為什麼選擇公視?

Continue reading →

拿命拚搏:知名創投合夥人陳泰谷險些癱瘓的創業故事

當社會鼓勵創新創業的風潮,漸漸成為一股熱浪,向岸上的人襲來,人群紛紛跳進海水中。但不是所有人幸運地游到對岸,有的人不諳水性,先跑上岸;也有的人載浮載沉,還在尋找方向。

Continue reading →

台灣青年創業失敗的五大因素,從「快速失敗」中找答案

缺乏社會經驗的緣故,青年創業者彷彿摸著石頭過河、尋覓獲利的可能。為了速效,團隊參加創業比賽、爭取經費補助的同時,卻陷入不夠專注的陷阱。長遠看來,離穩定獲利只是更遠。

外在環境也沒有輕易放過創業青年,旁人的冷眼、尤其是家人的唱衰,讓他們身處憂心忡忡、唱衰創業的氛圍之中,就像鞋子裡的小石頭,不至於無法行走。但在前進的過程中讓人隱隱作痛,成為青年投身創業的另一項阻礙。

政府及各相關單位籌辦創業比賽的本意,原本是有利於驅動創業風潮。「想藉助辦比賽激勵創業成功,辦不到。」任職於台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曾協助新創團隊多次取得募資的郭庭魁坐在台下有感而發。當他評審創業計畫時,他強烈地感覺到團隊為了獎金、為了面子,變得固執己見。郭庭魁認為,當前創業比賽太過氾濫,許多團隊在比賽中得名,便會膨脹信心,聽不進去外界的建議,以為市場將同樣地肯定其產品或服務。

「如果真的想創業,就不要參加比賽了。」他補充。理論上,有心創業的團隊應當以市場指標,取得消費者的信賴、賺市場的錢。創業團隊參加創業比賽,固然是開啟獲得創業資金的第一道門。如果深陷短期利益,忽略事業的經營,「他做了很多事情,其實都無助於創業。」

另一方面,當政府及相關單位籌辦創業比賽時,習慣以參賽隊伍數作為 KPI(關鍵績效指標),造成比賽各主辦方爭相搶團隊的亂象。

Continue reading →

那些年,一起失敗的青年創業計畫

學生選擇創業題目時,時常會著眼於周遭的問題,因為是他再熟悉不過的議題。郭庭魁說:「這卻未必是好的事業。」他屢屢告訴他帶領的團隊,把經驗當作是練習,如果預見失敗,不需要太掙扎,就 fail fast(快點失敗)。

Continue reading →

跳脫「不好意思」的苦力形象,台灣創業青年勇闖矽谷

台灣創業團隊經常散發出「不好意思」的氣質。像是不好意思拿資源、不好意思講英文、不好意思展示自家產品。太多的不好意思,使得台灣前往矽谷的團隊數一年不如一年,契機一次次從手中溜走。

「打群架」是拋開「不好意思」的壯膽訣竅、也是縮短新創公司進軍國際市場距離、一塊最有力的敲門磚。為了拋開彆扭的氣質,陳泰谷鼓勵他接觸的創業團隊,行有餘力買張機票去矽谷看看。到了矽谷,則盡可能地打開五官,與創投、當地創業者交流,體驗在地使用者的需求以及生活方式。「當你到了那個環境,就會督促自己更努力。」

「我沒有鼓勵大家都變壞、都變狼,但是當機會來臨時,要站上風口,才有起飛的機會。」陳泰谷說。

2016年九月,標榜可以隨消費者喜好、調整配料的智慧釀酒器 Alchema 成員,前往舊金山參加 2016 TechCrunch Disrupt SF 大會,與來自全球逾 70 國、750 個以上的創業團隊交換創業想法。此行不只 Alchema,另外還有 11 個台灣的創業團隊,在台灣新創競技場 (Taiwan Startup Stadium, TSS)執行長黃蕙雯的協助下,來到矽谷。

運作上帶有半官方性質的 TSS ,起源於起源於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創業拔萃」計畫。歷任 Google、Yahoo 奇摩等擔任管理職的黃蕙雯,首要目標是打造 TSS 為「新創團隊進軍海外市場的最後一站」,將台灣創業團隊推向國際。

Continue reading →

台灣距離矽谷有多遠?

創業者憧憬矽谷,彷彿是創業的烏托邦。近年國內政府也舉著「亞洲矽谷」的政策大旗,欲從上到下推展台灣新創產業的資源整合。但矽谷揉合天時地利人和眾多因素,台灣創業者與創投的心態倘若不能調整,距離矽谷只是越來越遠。

在矽谷創業,沒有創投會看衰創業者的理想。自由奔放的風氣、俯拾即是的機會。反觀在台灣,創投習慣用過去評估製造業的模式,來評估 App 開發等軟體新創公司。「沿用舊有方式,卻會造成問題。」陳泰谷認為,軟體公司沒有廠房、伺服器也是租來的,既沒有實體店面,也算不準營收開始的時間。假如創投沿用過去思維,新創公司的挫折感很重。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