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從週末開始居高不下,開啟了「在家工作」 (Work From Home, WFH) 的新生活,少了通勤時間,加上工作環境的安靜、不受干擾,工作效率也特別地高。
趁著空擋,我寫作,有時候是漫無目的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也有的時候是人生目標的規劃,帶著一點憧憬與嚮往來寫作。
過程中發掘自己漸漸回復到有靈魂的感覺,也不是說之前魂不附體,只是在辦公室裡心思總是在工作上,只有離開了所處的環境,才會從思考的框框中稍微掙脫。但願,在家工作一段時間後,不要讓小小的、恣意揮灑的空間被破壞了。
說到這個有靈魂的感覺,具體的表現是創意變多了,我也終於正視自己想要做影像傳播的心願。在進入到影像傳播的計劃之前,我把找回創意的原因分成三個:
- 規律的生活節奏
創意很難不請自來,也少有令人稱羨的靈光乍現。人總有一種思考的不安分,在化繁為簡、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中,點子的出現是無法拘束,在那些條條框框中竄了出來。 - 獨處的時光,讓意念自由流動
之前「自由書寫」的概念流行了一段時間,不帶批判地把腦中想到的事情、雜念、突發奇想一一寫下來,填滿一張大大的白紙。獨處的時光,就像是那一張白紙,留白的空擋,人彷彿不能忍受著寂寞,意念接踵而來,篩選過後成為創意。 - 從眼睛體驗新刺激
我很喜歡看電視、看報紙,疫情期間無法走到戶外,便用眼睛來體驗、吸收新知識。在腦中那些舊有的觀念,搭配上新進入到腦中的刺激,悄然誕生更多的新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