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任何誘因的前提下,畢業後走向創業的學生不是多數。創業不是比賽,不是一份課堂作業。創業需要一顆改變世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心,如果不願踏入社會挖掘問題、著手解決,只願意待在被保護的情況下成長,創業是不會成功的。
從車水馬龍的台北復興南路,轉進入口鑲有灰鏽色欄杆的巷子,20 年屋齡的低矮房舍化身屏蔽,巷子裡格外安靜。轉角是一間以現代風格裝潢的店面,一樓大門敞開,鵝黃的燈光流瀉,咖啡香招徠過往行人。這裡是楊皓宇 (Howie) 一手打造的共同工作空間。
相機、貓咪、咖啡香,都是工作室的風景。
眼前的人,留著及肩長髮,率性地在耳後紮了一個馬尾。見他身穿寬鬆的籃球衣和黝黑的膚色,伴隨著臉上的笑容,第一眼只覺得與附近大學學生的裝扮無異。
楊皓宇是工作室的負責人,同時共同創辦社群媒體 toetoe。根據他的說法,toetoe社群平台一推出,一周便突破五萬名會員數。
toetoe是2013年推出的一款線上通訊設計,使用者將想傳達的訊息放上toetoe,但只有彼此互相寫訊息時才將訊息交換給對方,「這個時候才是彼此都想連繫對方的時候」。
Howie 就讀大學時,曾在咖啡廳打工,因此學會一手醞釀咖啡的功夫,以及管理店面的技巧。畢業後,他在溫州街上看到店面有意出租,便和朋友決定承租下來,改造成兩年前還不甚普遍的共同工作空間。
Howie 和朋友分別在自己的臉書上分享募資消息,希望將募來的錢當作店面押金,一人 1000 元,最後他們總共拿到 17 萬。「我是靠我的朋友籌到這筆錢的,朋友都知道我要做這件事。」不料房東臨時變卦,而團隊成員因理念不和相繼離開,只剩當時仍在服兵役的 Howie。
抱著這個夢想,每天晚上,他的壓力大到輾轉難眠。退伍後,Howie 帶著親朋好友贊助他的 17 萬元,創業目標看似篤定,其實在他心中,放棄創業的念頭從沒停過。
工商管理學系畢業的 Howie,身旁的同學幾乎都朝向專業經理人的方向前進。很少人像他一樣,自己創業。
「管理學是風險趨避的思維,如果想實踐一個創新的想法,同學可以舉出十個理由打擊你。」Howie 回憶起大學時接下系上表演節目,嘗試教同學甩花式火球的提案,一開始便受到同學多番質疑。但 Howie 執意要呈現腦海裡的表演畫面,苦練多日,最後上台表演時獲得滿堂喝采。
說起這段經歷,Howie 的眼神透露著自信,還有一點點的反骨味道。Howie 修習臺灣大學創業教育課程,他想創業學程裡喜歡創新的人會比較多。當 Howie 退伍後,在就業與創業間抉擇時,也是學程老師黃鍾揚的鼓勵,讓他繼續走下去。
「賺了錢就還給大家;就算賺不了錢,以後也還得起!」這句話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Howie 決心背水一戰,再度搜尋適合的開店地點。他自認沒有工作經驗、沒有特殊專長,卻讓學長姐及朋友掏出贊助金。Howie 心想:「也許贊助人把創造夢想的勇氣分給了他。」雖然他心裡明白,創業沒有那麼簡單。但如果事業還沒開始起步就先放棄,恐怕會加深這一百多人「夢想不能當飯吃」的想法。
「這樣我的罪太深重了,我想給大家一點正能量,和嘗試的勇氣。」Howie 說。
工作室現在有三組團隊進駐,加上 Howie,環境並不特別寬敞。從生態研究員、導演、設計師到搖滾樂手,都曾進駐過 Howie 的工作室。Howie 幾乎一天有一半的時間都泡在工作室裡,他說自己與進駐團隊的關係就像室友,「我會幫忙、會關心。」
可是,他的幫助是有限度的。就像他當時籌備共同工作空間時,幾乎是一個人低著頭做事。他認為,工作室不是育成中心。「如果要創業,就要自己去找、自己去做,扎扎實實的過程才是自己的。」所以,Howie 笑說他「不想養壞別人」。
創業方知艱辛
就像那道進出工作室的白色鐵門,厚重的門板因為推動時摩擦地面,因而發出「嘰─嘰─嘰─」的刺耳聲響。「創業就跟這門一樣,就算不舒服還是過得去。」
Howie 搔搔頭說,他故意不修理這道門,以便每天進出時提醒自己。
現職為 Himelight 產品經理鄭依明是另一個參與創業教育課程的創業者。他退伍之後,與朋友投身創業,一起經營線上履歷平台 Himelight 的事業。
鄭依明戴著黑色粗框眼鏡,穿著白色 T 恤,衣服上還有熨燙過的筆直線條,散發一絲不苟、謹慎的氣息。
「寧可年輕苦,老了會幸福。」今年 25 歲的鄭依明,坐在大學校園旁的咖啡廳裡,為自己老成的口吻笑了起來。
不同於 Howie 創業路上成串的「意外」,鄭依明是經過審慎思考才投入創業。「年紀一大,我可能就跳不出來了。」他解釋創業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但創業的內容則不在鄭依明的計畫中。不過,因為創業課程的關係,鄭依明認識了學校教創業的老師、創投公會的長輩。「相較別人,我有更多人脈。」他這麼說。
在創業課程裡的專案訓練中,大四的鄭依明和同學嘗試將調酒材料分包裝販售,讓消費者可以自己在家學調酒、喝調酒、開派對。調酒懶人包專案一推出,在校園引起廣泛討論。
然而,鎂光燈的聚焦並沒有延長專案的壽命。全由學生組成的團隊,後因成員生涯規劃並不同調,還是停擺了。
「我們很早就有共識,用盡全力燃燒自己,把專案做好,在期末發表上好好表現。」和鄭依明一起落實調酒懶人包專案的陳傑昇回憶。
在專案之後,鄭依明接連參與各種創業課程與創業比賽,調酒懶人包專案儘管無法商業化,對這些想創業的新手來說,都是寶貴經驗的累積。「會激發我對創業的想像。」鄭依明談起學生時期投入創業專案的經驗,臉上沒有懊悔,反而顯得甘之如飴。
雖然當時鄭依明參與的幾個專案,都沒有延續下來;但進行不同專案的路途中,若干他在不同時間點認識的同學,卻聚集在他的工作團隊裡,共同為線上履歷平台的事業打拚。
創業不同於校內的創業專案,以前老師在旁手把手地指導;出社會後得靠自己闖蕩,創業者不免有徬徨無措的時候。
鄭依明依靠「精神強大法」幫助他克服負面情緒。他讀佛經、看史書,前一陣子剛讀完《四十二章經》。「讀書可以讓我鑑古知今,」鄭依明以戰國時代雄群爭霸的局勢,對照當今創業圈的生態,他邊讀書腦中邊揣想,誰起誰落、輸贏怎麼定。
鄭依明説他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對人生規劃和團隊經營,都有自己的主張。
他的創業之路從學校開始,現在的辦公室位處「台大車庫」中,團隊實習生大多來自臺大的學弟妹。團隊對外宣傳時,也掛著「台大車庫」進駐團隊的招牌,工作仍然與學校緊密連結。有志於創業的學生,透過學校課程,可以在此迅速累積人脈與資源。